自己的对手进行诬陷是有先例的:在康熙八年,钦天监副杨光先反对南怀仁及西洋历法,两人于康熙前就中西历法进行了激烈辩论,后来经测西法更为精准,因而康熙还是站在了南怀仁一边,可是不想南怀仁为人及其小肚鸡肠,竟对杨光先恨之入骨;在康熙拘禁鳌拜后,南怀仁就向皇帝诬告杨光先是鳌拜死党,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可是康熙却没有采纳这种说法,只是把不明白天文历法、思想顽固的书呆子杨光先撵回家去,未判什么刑。
可是为什么精明的康熙却会对戴梓下此重手呢?以康熙对待蟠肠鸟枪的态度,胤禛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这是康熙有心制造的一起冤案。原因在于,如果确实戴梓是里通外国,按照康熙的性子,他是必死无疑,而不是仅仅流放而已。不处死,就说明康熙明知他没有里通日本。康熙大事不糊涂,也不是一个会感情用事的人,以前胤禛只是以为康熙不想驳了南怀仁一众老臣的面子,可是后来观康熙打破上书房权力格局的魄力,此事并不像他原来想象的这般简单。
既然康熙知道戴梓冤枉?为什么还要这么处置戴梓?原因就是,对于满洲来说,这个人是个可怕的潜在危险。既然他制造的武器可以轻易地打败蒙古骑兵,那么打败满州骑兵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而满州骑兵确实大清立朝的根本。时年人数不满百万的满洲,对于人口三万万的汉人而言,就像是汪洋之中撒了一点胡椒面,尽管戴梓已经算是在朝中为官,他的个性却是很倔强,从他敢于和南怀仁叫板就可见一斑,所以康熙实在冒不起这个风险,索性打压戴梓,来换满洲的稳固统治,对于康熙而言,还是划算的。
最后康熙以胤禛之故赦免了戴梓,无非也是因为胤禛算是戴梓的救命恩人,以后再施恩让他入了旗藉,也不吝算是从根上解决了问题。胤禛想到这里,没来由地打了个冷战。
费扬古还道是胤禛身体不适,连忙道:“四爷,可要先回帐休息,稍后再去火器营?”
胤禛勉力收回自己的思绪,道:“只是有些走神而已,费军门果然我朝名将,营中军纪森严,诺大的军营,每个人都各司其位,各守其职,居然连一丝闲杂声音都没有。”
费扬古道:“正是,奴才跟着费军门也长了不少本事,费军门治军赏罚分明,奴才们都佩服得紧。如今这火器营兵员刚刚调来,奴才这就陪着四爷去看看。”
火器营的驻地在锐健营的东面,两营相隔半里左右,火器营满编三千六百人,掌印大臣一人,参领一人,副鸟枪护军参领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