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透明之水便是含碱之水。
虽然看上去似乎与河水无甚区别,但用之煮粥更加粘稠,用之清洗衣物能使葛衣变柔。
造纸若用这碱水,纸浆也平时要更加洁白,颇为神奇。
但其内里究竟是何般道理?
沉思中的孔明回到几案旁边,在纸上提笔写下了草木灰三字。
然后在草木灰三字下面,写下了“肥田”二字。
自先秦起草木灰就已被用来肥田,但因地域差别,肥田所用草木灰量亦有多寡。
略作思忖,孔明将了解到的情况依次提笔写下:
河东郡,田地不施草木灰。
平原郡,每亩地草木灰九合。
南阳郡,每亩地草木灰一斗。
武陵郡,每亩地草木灰半斛。
半斛为五斗,为五十升,为五百合。
由此,孔明写出了观察出的现象:由北至南,草木灰的肥田之效愈来愈显著。
顿了顿,孔明继续提笔写下:由草木灰制碱法可知,草木灰中富碱。
再次驻笔努力回想是否有所遗漏后,孔明慎重写下了结论:北地或富碱,南地或缺碱。
顺带写下了猜测:
橘生淮南淮北之别,因碱之多寡方有差异?
北方少竹,南方少韭,是否亦与此有关?
轻吐一口浊气,孔明回望自己写的这一页,忽然感觉到了一点后世所谓“科学”的乐趣。
此等土地之别,不因上意而改,不因口含天宪而变。
它是被自己依靠所学所识,推测而出。
觉察总结其共同点,探寻剖辨其差异处。
最终或许亦能如后世一般,总结出子孙后辈能沿用千年之条例。
四月的晚风依然还带些许凉意,但孔明身上现在却有了一点燥热之感。
最终还是去院子里散步月中,方才回去合衣睡下。
第二天孔明是被满脸兴奋的刘备给拉起床的。
“孔明,元直之舟船已至犍为县矣!”
犍为县在成都正南不过一百四十里。
因为昨晚的熬夜导致孔明思维有些迟滞,想了下才明白。
看来元直是乘船逆流而上,走江州,过江阳武阳,从水路来的成都。
益州春夏多刮东南风,因此从荆州来成都也算是顺风,行舟确实是个好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冷泡茶加冰 作品《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第101章 终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