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豆收好,黄立拿出纸笔,还有自己画的地图,又开始了冥思苦想,并不时地纸上记录所思所想。
虽然形势十分危急,但从敌我双方的实力来看,还不是很悬殊。为什么会失败,黄立认为明军在战略战术上都有着失误。
再怎么困难,也比红军刚在井岗山建立根据地时要强得多。可红军依靠避实击虚、诱敌深入等灵活机动的战术,还是取得了数次反围剿的胜利。
而在夔东之战中,各部明军却采取了最笨的办法。
地利虽然可倚,但面对强大的敌人,节节抗击,节节失利,地盘越打越小,腾挪空间被不断压缩,最终只剩下了茅麓山这方圆百里的弹丸之地。
“诱敌深入应该是能够取得成功的,特别是对骄横的禁旅八旗,轻敌是他们最大的破绽。”
“避实击虚也是有机会的,山峦叠障、地势险要的茅麓山作为内线,能以少量兵力牵制住大量清军;还要有一支精锐部队跳至外线作战,或截敌粮道,或攻取防卫虚弱的城镇”
黄立考虑得更加细致周到,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找到了更多的致胜机会。
他画的地图也逐渐扩大,原来只有夔东地区,现在把湖北的一些地方也包括进去。
“十万清军围困茅麓山,粮草物资基本上全靠湖广征集输送。而湖广清军参与围攻后,其后方的空虚是显而易见的。”
“批亢捣虚,攻城拔寨,或是破坏其输送粮草,一定能对战局造成影响,有力地支援内线的长期抵抗。”
历史上,清军对茅麓山的长期围困持续了六七个月。这可是不短的时间,对清军的后勤保障也是相当巨大的压力。
而这半年多的时间,也足够外线部队避实击虚、流动作战地尽情施展,制造出更多能够产生变局的因素了。
思路打开了,黄立发现形势虽然很不利,但办法不少,生机也存在其中,并不算是九死一生的危机。
“关键还在于反击作战,在于夷陵。三峡门户,川鄂咽喉,”黄立的目光停留在地图上的夷陵,久久凝视。
“清军据此阻遏明军顺流而下,袭扰湖广湘鄂,可谓是军事重地。那里也一定屯积了巨量的粮草物资,一战获胜,明军也有了长期抵抗的物资基础。”
黄立眯了下眼睛,回忆着李来亨对夷陵城的描述,可谓是城高池阔,易守难攻。
夷陵城西南濒临大江,有长江之险卫护城池。凭明军的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