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
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渔船儿返回程,
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
眼望着预存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
捕的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
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池撷清的歌声清澈纯粹,忧伤的氛围感染了大家,直到他唱完鞠躬,大家才好像醒过来一样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池撷清却好像终于找到可以躲避的珊瑚的小鱼儿,钻入人群之中看不见了。
终于迎来了同学们翘首以盼的苗民表演。
四位男子先出场,他们两两一对,每人都手捧着一种大家从未见过的的乐器,吴保长介绍这种乐器叫芦笙。芦笙看来个头很大,普通的二尺长,大的有四五尺。芦笙是由六根长短的芦管竖着错落排列在一起,插在一个中空的木筒上制造而成,木筒一头宽一头窄的,男子的嘴对着窄的一头吹奏,竹管和木筒的结合处安有铜簧片,一吹一吸,便可发出音阶。不知是他们吹奏技艺不高,还是芦笙的音调不准,吹奏出的音阶十分简单,且每每有不和谐之音,但大家都看得新鲜,丝毫不以为意。
他们一边吹奏芦笙,一边挑着整齐划一的舞蹈。,舞蹈的动作十分简单,他们弯着腰,一边走一边用脚左右交替踩踏,缓缓踏步前进,绕场一周。随后四个少女加入进来,男女前后组成两两一对,女子跟随在男子的身后,男子吹笙,女子跳舞,走在男子身后的少女牵着同一排的少女的手,一边踢腿一边走,舞步比男子富于变化,她们往往是往前走三步,退一小步,或者是原地转圈,百褶裙的裙摆随着舞动而高低起伏。
八位少男少女就以单一的舞步和曲调在操场上跳了几圈,起初还十分新奇,但看久了难免觉得单调,吴保长介绍说,为了表示对步行团的尊重,他们特意选择了苗家祭祖时跳的舞蹈,这个舞蹈苗民在每年春秋两季祭祀祖先时才跳,贺础安点了点头,评论说,难免会让人觉得庄重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