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明显是按照最终成绩敲定的,基本上越靠后,学生的能力越强。答辩一个小时之后,上台那些学生们的表现也开始变得顺畅起来。
就这样很快就轮到了宁清这一组,三人上台,宁清看到周岩腿有些打颤,这让他对这个好友再次感到有些失望。心理素质还是差了些,难堪大用。
好在宁清本来也没打算让两人开口,走上主席台后,他便按照自己构想的预演,开始详细的介绍选题跟解题思路,只用了三分钟就讲清楚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这也是宁清最有优势的地方。
他很清楚这种答辩评委想听到的是什么,不是如何小组分工克服困难,也不需要学生个人在那里阐述个人思考时那些去伪存真的过程,整个答辩过程就那么几分钟时间,评委只需要知道你是怎么想到用某种方法建模就足够了。
更具体的解释本就在论文中写的很清楚了,这种程度的答辩无非是让审核评委确认这篇论文的确是他们做出的成果,并没有出现作弊的情况就够了。所以答辩过程进行得很顺利,讲完自述稿之后,评委又提了三个针对性很强的问题,宁清简洁明了的回答之后,答辩便算结束。
总用时不过大概六分钟,算是答辩进行最快的小组。
答辩完之后,三人朝着评审专家行礼,回到座位上,打算在主持人宣布答辩结束之后就打道回府。没想到的是,周敬学凑了过来,对着宁清说了句:“等会答辩结束了,你先别回去。台上那位付教授说想跟你一起吃顿饭。”
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是宁清没想到的,下意识便问了句:“就我一个人?周老师,你不去吗?”
“对,就你一个人,我等会还得带队回去,付教授说了,回头他会让学院派辆车送你回去。”
宁清点了点头,算是应承了下来。
话又说回来,这番操作让他觉得台上那位付教授还是挺有眼光的。
如果换了是他做评委,又是大学教授,碰到这种有天分的学生也会想着争取一下。
到了高校这个层级,博士生导师跟学生是有相互成就的基础的。导师有人脉跟资源,优秀的学生有冲劲跟能力,以及把项目落实跟变现的能力。如果学生再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能把导师的一票学生都管理好,那绝对是所有导师都期待拥有的宝贝。而这种优秀的学生就如同传说中的院士导师一般,都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
当然,这只是宁清对自己的判断。此时坐在宁清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