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则有锦衣卫下直属于皇帝的特别力量、治安总司体系下的治安力量、皇明资产局下几个特别企业的护卫力量。
从兵制来看,这一点影响最大。以前都是军籍基础上的卫所制和募兵制并行,而此后,将改为志愿募兵、义务征召。
精兵,就是以后的边防军、领土军、机动军都将采用志愿募兵的方式,包括其他军事力量。志愿募兵,都有合约,定满年限,长期专门服役。
而除此之外,则除非大规模的国战、现有兵力已经不够用了,才会开始义务征召。而义务征召,则不再区分军籍民籍这些了,只按年龄来。同理,军籍也不再有必须世代出丁从军的枷锁。
从军功军备军饷军衔来看,也都有改动。
最显眼的一点,莫过于爵衔与军衔脱钩。爵衔,是祖上和自己功劳的体现。而军衔,从此后才是真正决定能担任哪一级将帅的基础。
将、校、尉,看得出来,大明在逐渐剥离继承自蒙元的诸多官职、官级称谓色彩。
将官外,普通的志愿兵卒也将有士级,对应不同的军饷、抚恤、犒赏和退役待遇。
而所有的军备,都由军务会议总军备部统筹。
根据新的草案,大明将把常备的正式军队数目削减控制在六十万人。
按照之前大明名册上所谓的数据,大明应有两百余万将卒。但一方面这里大部分是屯军,另一部分数据水分也很大。实际的情况,真正的战力应当只是接近百万,可调动的机动力量则很难超过三十万。
但这些力量要分布在广袤的大明,真正一次动用十万以上大军的,少之又少。
而现在,这六十万人将编列六万海师和水师,机动军力锦衣卫体系下战兵两万、北京三大营十五万、南京振武营两万,剩下三十五万中还有一共二十五万分布于北面四大边区和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剩下十二省每省都不到一万。
其余的人,都将转为民籍,或者去治安司体系,又或者签订合同成为企业护卫军卒。
若遇大规模国战,则还有一个义务征召的预备役体系,总兵力规模可以暂时扩充到三倍,百又八十万。
募兵及征召,这兵源事宜、名册军衔管理,就是将来国防部的事。
率先看完的人不免都看向了夏言。
这样真的好吗?一共六十万常备正式军力,够用吗?
夏言自必不回答,朱厚熜到了武英殿之后接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