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常备兵卒数目,名册上加起来那是百万之巨。
虽然可调动的能战兵力实则只有三成左右,但诸省改了募兵之后,每年的军饷开销是当真不小。
而这一回就不仅仅只是叙功的支出问题了,大明军制的正式大改也将随之推行。
军籍是诸多底层兵卒的痛。这一回,大明清丈田土多出来不知多少田地,河套、宣宁、青海回到大明的控制之下,又多出来诸多田土。
虽然同样清出来很多隐户逃丁,虽然必须统筹诸省的人员、户籍迁动,但蒸蒸日上的大明是拥有一些正面说服力的。
张孚敬则很“嚣张”地跟皇帝明说了:“臣请陛下首肯,臣要再任三年。若再有四年时间,上下安心,河套必有塞上江南气象,湖广为粮仓。”
众人不由得看向他。
明年才是大换届,但张孚敬竟提前请皇帝支持他连任。
虽然他本来也有很大概率坐稳这位置,但现在竟然是要借此让皇帝几乎明示众臣,保持班子稳定,以便推行这大胜之后大规模军籍改民籍、迁民实边的国策。
朱厚熜笑了起来:“此次大捷,茂恭、公瑾、用修等坐镇京城,后方筹措转运,皆有大功。卿等公忠体国,为朕解忧,朕本就盼卿等继续为国为民当仁不让。”
“陛下圣明,臣等敬佩之至!”
朱厚熜站了起来:“大明国力蒸蒸日上,臣民上进之心不可轻折。既立殊功,不必锱铢必较。封出去的爵衔、功衔、恩衔,赏出去的银子、田产,也都还在大明。产的东西在大明,花的银子也在大明,转了个圈,总归还要回到国库。这两年难,不打紧。朕这不是把各地乡贤和商行也召来了吗?”
众人也随皇帝的动作站了起来,看着他。
朱厚熜的目光看向御书房墙上挂着的大明舆图:“不管俺答去做什么,接下来这些年,没人再能威胁到大明腹地了。新法打了这么多年基础,该是时候发力富国了。大明银行与诸部,筹谋一下发行十年期的大明盛世建设国债吧。但凡有些眼力的,知道这才是朕二十八的万寿节,知道朝廷是何等君臣一心,也该明白十年后朕与卿等能还大明百姓怎样一个泼天富贵。”
从他虚岁十五登基,到如今十多年过去,大明已经是不同的大明。
哪怕过去这十多年,新法表面热闹、国库还不见得充盈、军功更强于民政,但现在大明终于获得了比较长的安心发展时间。
北虏远遁,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