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经过千万年坚韧执著的冲刷,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
因为黄河的分隔,而除了关中之外,这一带又山峦耸立,所以山西与陕西之间的这一段黄河上其实渡口颇多。但眼下,这下渡口绝大部分在大明的控制之下。
过了偏头关附近的河曲古渡,蒙古控制的范围之内,还有两处好的渡口。
一个地方,位于贺兰山东北方向,黄河拐第二个大弯的后套西面,那里叫做磴口。黄河流到了这里,开始进入河套平原,又要拐弯,水流减缓。但这里,离镇远关不算远。
另一个地方,位于云川城西南面东胜旁的君子津,或者就叫河口。它成为好渡口的原因与渡口类似,过了这里之后,黄河就要转向再往南了。但君子津这里,距离偏头关又不算远。
除此之外,在后套核心的一带,黄河南面都是沙漠,并不适宜大规模的迁徙、渡河。若要再说一处,那就是战国时九原城的南面、后世被称为包头的一带。那里,黄河南面的沙地不算宽阔。
关键是现在这时节。
由于独特的河道走势和维度差异,河套地区结冰期可以长达四个月,而且是下游先结冰,上游先解冻。
秋冬时节,如果黄河结冰了,那反而可以成为坦途。
既然如此,为什么送回来的情报里,套虏还在大肆准备皮囊和皮筏?
昔年大明曾有搜套一说,就是利用夏季前后黄河不易渡过的特点,在黄河以南搜寻蒙古部族。那个时候,套虏的主力在黄河北,搜套是有效果的,至少一度逼得北虏不敢在冬日里沿着结冰的黄河河道进入黄河南面过冬。
而从弘治年间再次丢了河套开始,套虏渐渐站稳脚跟,衮必里克的大帐反而设在了黄河南面。
唐顺之在河套这边营造出这样的形势,在他的判断里,衮必里克如果不甘放弃,反而应该趁冬天多往黄河以南调集一点兵力。
攻守易形之后,黄河以南一旦放弃,套虏可就拿不回来了。
眼下还需要更多情报,唐顺之才能进一步做出判断。
一天天过去,汇集到他这里的情报越来越多,唐顺之也坐不住了。
衮必里克放弃得如此干脆,大明必须尽快做出反应。
“粮食、冬衣!”唐顺之迅速命人前去通知费懋中,“传信南面,蜀中新粮到陕西,陕西转延绥、宁夏。复套国债收到的银两,全用来采买新粮!传信抚宁侯,套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