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年前回京后,又查出了一批去年在直征江南粮赋时心存侥幸的属官。湖广粮赋转运到贵州入殿,四川也是如此。国库存粮,实在不多”
“别那么紧张。”朱厚熜叹道,“朕那么早便设了粮储号,诸王入京后,赐田尽归粮储号打理。”
“粮储号有多少存粮?”杨慎很不喜欢自己身为户部尚书、却无法知晓大明实际储粮数目的感觉。
“去年新粮还没入库,朕也在等数目。总之,粮储号各地粮仓用的是诸王旧时赐地兴建,这本就是朕为了将来用兵或赈灾而准备的粮食支应网络。”朱厚熜倒也不瞒他,“黄锦,把去年的呈报拿来给用修看看。”
“奴婢遵旨。”
过了一会,杨慎看到了东西,而且是图文并茂。
舆图之上,粮仓的模样在大明形成了一个“丰”字。
中轴线从上往下,分别是原先的代王、晋王、沈王、郑王
在黄河以北,自西往东有肃王、庆王、韩王、赵王、鲁王
再往南,同样如此。大明原先分封各地的藩王,确实也大多在交通便利之处。
如此一来,如果粮储号真因为皇庄和藩王赐田在各地建了粮仓,确实近乎覆盖大明腹地了。
杨慎看着去年各粮仓储粮的数字,眼神复杂地抬头看了一眼皇帝。
“今年底大国策会议后,统一设立了国库,以后会形成定例。粮储号储粮多少,每年都会报过去备案。”
只是备案,如果有需求,自然还是要走采买的流程,无非都是为陛下办事,手续和结算可以慢慢来。
无论如何,皇帝手上有兵、有粮、皇明资产局手里有钱。
“臣明白了。”
杨慎这下是真明白了,他怕什么不稳?若真还是有人因为要拆分南直隶不认命,皇帝只怕乐于再充实一轮赃罚库,继续补充他将来北征南讨的家底。
临告退前,杨慎还是问了一句:“陛下,若北患绝了,云南平了,还会东征西讨吗?”
“好战必亡?朕知道。”
朱厚熜对他有点ptsd了,昔年折磨杨廷和,现在一报还一报。
不过他也知道,杨慎现在是户部当家,他这是在尽职尽责。
所以朱厚熜只说道:“你就记住一点,朕不会为了一些开疆拓土的虚名就征战不休。朕不做赔本买卖。”
杨慎叹了一口气告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