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当喜宁获得赵亨义的首肯,可以查阅夜校的相关教材时,周永林极为抵触,甚至担心!
在周永林看来,喜宁仅仅是一个和夫人家族有故交的外地秀才,眼下虽然是来了榆树湾投靠了东家,可今后必然还是要离开的。
这样的人并不可靠,一旦将东家编纂的教材之中那些堪称离经叛道的内容泄露出去,恐怕会引来不得了的祸事!
所以在喜宁翻阅那些教材时,周永林寸步不离地守在一旁,他没有当场灭口的勇气,也没那个本事,仅仅只是想在一旁观察,看看这个外地逃难来的秀才是否发现东家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东西。
读书人都是有傲气,周永林屡试不第,他自己归结于时运不济,对于那些考上秀才的家伙,在周永林看来,有不少滥竽充数之辈。
周永林的心底是希望喜宁这个小秀才也是个滥竽充数之辈或者幸运儿,希望他压根儿看不懂赵亨义隐藏在字里行间之中的那些离经叛道之言!
毕竟参与了编纂教材整个过程的周永林,是清楚东家的心思的,赵亨义所有的理论,全都是在先贤圣人的典籍之中分拣出来的。
说白了,如果不是这番大同理论动摇了全天下读书人的根基,甚至是可以当做一种新的解读拿出来和人辩论的。
周永林在赌,赌喜宁压根看不懂这些东西。
可是周永林惊恐的发现,喜宁非但看懂了,甚至可能懂得比自己更多!
因为那个十来岁的少年,捧着还未完工的书稿泪流满面。
“那人是夫人的弟弟,虽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不过人却是可靠的。”
赵亨义在经历过最初的惊诧之后迅速的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他想要看教材和书稿,那就让他看,不用防备他,我之所以允许他查阅教材和书稿,原本也就没打算瞒着他。
不过老周,这件事你做的很对,读过书的人和咱们村子里其他人不一样,那思想品德的教材不到时机成熟,确实不适合让其他读书人见到。
好了,这件事就这样吧,莫要让其他人知道。”
赵亨义的话让周永林长长松了一口气,他没有和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争长论短的心思,也不认为在思想品德这门课业上喜宁的理解会超过他,之所以忙着来通风报信,完全是担心自己的东家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面临麻烦甚至灾祸。
既然东家已经知道这件事,那么想必不管后续那个喜宁会如何做,东家都有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