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实在的确是很难过了。
唉!虽说嘴上不提,但这几年,大旱、大涝、瘟疫、地动,俨然便是末法时代降临,难道这就是王朝气数已尽?武叔卿对于买活周报上许多消息都斥为歪理邪说,但他倒是很愿意相信小冰河时期的说法,不愿把天象和气运联系在一起,但这也是他的极限了,对于迷信、恐惧、统治这样的文章,他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就他所知,买活军的兵丁在外就没少散播谢六姐的迷信,而且他们自个儿一个个都信得相当的狂热。
总之,武叔卿的思路是颇为实在的:袁礼卿因为反感毛振南投向买活军,在通信中痛斥买活军,把大话说在前头的缘故,反而立场变得僵硬,不好转圜了,这也是他被撤换的原因。那么武叔卿便要尽量地利用买活军带来的优势,他上任以后,便主动在海州划了一个海湾,给买活军用做新码头,并拨出民夫协助他们修建水泥房——虽然买活军也是给钱的,但巡抚大人毕竟也拿出了态度来,这对海州的士绅百姓来说,便让他们能够放心大胆地和买活军打交道了。
买活军的账一向是算得很清楚的,既然巡抚示好,他们的回应也很爽快,三天前到港的船只,便带来了三千斤土豆种子,还有十个年轻的‘田师傅’,由一个叫于太平的水兵小队长领着,准备在海州一带育种催芽,用这三千斤土豆良种专门的育苗,再种出数万斤的种子来——买活军所说的供应良种,不可能是指运来可以直接投入农户田地数量的种子,而是运来良种,再种一季、两季,如此方才能繁衍出全省农户分的数量。
而且如果是新作物,还需要全省地方选拔机灵后生、能干老农前来学习,这样才能在一年间把高产的种子推广下去,这里唯有高产稻并非如此,那是真的要种多少亩便要拨出多少斤过来,不过实际上现在需要高产稻的省份多在南方,武叔卿也就不太关心高产稻的种子要如何能够供应得上。
土豆这里,其实已经有农户尝试自留种了,产量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东西实在是高产得怕人,武叔卿听说产量的时候,简直惊得都说不上话——亩产五六千斤!而且吃了很当饱,这是个什么数字?虽说土豆吃了烧心,但眼下这是什么日子?能吃得上饭就不错了!
什么高产小麦、高产稻,都无法和土豆相比,武叔卿认定了山阳道就该都种土豆!他而且因此对谢六姐更看不透了——朝廷的虚弱,其实一大部分原因,便是因为北方接连不断的天灾,导致收成减产,根本没有同时和两方开战的实力,这才有了云县和议,难道,谢六